标题:独家直击!电子烟平台“耳目喉舌”现象调查
导语:近年来,电子烟行业在我国迅速崛起,然而,在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时,一些电子烟平台却出现了“耳目喉舌”现象,为违规产品提供宣传渠道。本报记者独家调查,带你直击电子烟平台的“耳目喉舌”现象。
正文:
近日,有读者向本报记者反映,在一些电子烟平台上,存在着为违规产品进行宣传的现象。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。

据了解,某知名电子烟平台上,一款名为“小黄人”的电子烟产品,尽管未经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,却在该平台上大肆宣传。记者在平台上看到,该产品页面充斥着各种夸大其词的言论,甚至还有“戒烟神器”、“无害健康”等字眼。
为了核实这一情况,记者以消费者身份,与该平台上的一名客服人员进行了沟通。客服人员表示:“小黄人”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产品,很多消费者都在使用。对于记者提出的“是否经过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”的问题,客服人员却含糊其辞,并未给出明确答复。
在调查过程中,记者还发现,该平台上还存在其他违规产品。例如,一款名为“蓝精灵”的电子烟,虽然标榜为“儿童友好”,但实际上却存在安全隐患。
针对这一现象,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。专家表示,电子烟平台作为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,应该承担起监管责任,对平台上的产品进行严格把关。然而,一些平台却为了追求利益,放宽了监管标准,导致违规产品充斥其中。
为了进一步了解电子烟平台的“耳目喉舌”现象,记者还查阅了大量资料。据悉,我国《电子烟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,电子烟产品生产、销售企业必须依法取得生产、销售许可证。然而,一些电子烟平台却对此视而不见,为违规产品提供宣传平台。
总结:
电子烟平台的“耳目喉舌”现象,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,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。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电子烟平台的监管力度,督促平台严格审查产品资质,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合法、安全的电子烟产品。同时,电子烟企业也应自律,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,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。
来源:本报记者独家调查